34fd1d6a579cc9202b14a681704476eb.jpg

柯金源

出生於台灣彰化伸港,1980年代開始以影像記錄台灣自然風貌,10年後他驚覺只拍攝「美麗」是不夠的,便開啟了台灣環境調查紀錄近四十年來的歷程;曾任財訊攝影編輯,電視節目攝影、編導,1998年進入公視新聞部服務至今,已累積34部環境紀錄片、30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超過50萬字的台灣田野調查檔案,並先後入選與獲得國內外許多影展等重要獎項 。 他的足跡遍及台灣與週邊島嶼各個角落,以及地球三大洋、北極圈、南極洲、亞洲屋脊等,每一部影片皆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追蹤與深度探討,不僅能在時間縱深裡看見環境的巨大變遷,更誠懇反思人與自然共處的現況。
重要作品年表:
2004年《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2010年《森之歌》Song of the Forest 
2010年《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Formosa&Formosa 
2011年《退潮》Ebb and Flow 
2014年《餘生共游》Dive With You 
2016年《海》Ocean 
2018年《前進》The Age of Awakening 
2019年《神殿》Sacred Forest 
2022年《海之岸》Sea Spray

全部作品 ( 29 )

aeb814019302baad2d921e58689746a5.jpg

神殿

如果一個生命存活了上千年,通常會被讚譽為「神」。那麼,身處在四周都是上千年的巨木群中,就是進入活靈、活現的「神殿」。人,理當感受得到天地神聖靈性?台灣的森林生態系特色,從海岸水域到四千公尺的高山環境中,分布著四千四百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部分種類是兩億年前的冰河孑遺植物,有些物種更深具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例如,「紅檜」、「扁柏」、「台灣杉」、「玉山圓柏」,皆是台灣特有珍貴古老樹種,更受到國內外植物生態學界的重視。 《神殿》紀錄片以獨特觀點,詮釋古老森林美學、生態哲學內涵。影片中植物學家陳玉峯教授用敬畏、讚嘆的視野,演繹植物演化史,以及森林生態系的多樣性與功能,同時以環境倫理的觀點,講述台灣霧林生態系統的奧妙;也映照出人類與山林水土環境的互動關係。 導演的話:一直在思考該以什麼樣的觀點與表現手法,詮釋森林,尤其台灣霧林生態系,神秘又獨特,除了植物生態的知性論述,如何能讓觀眾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史詩般的巨木群以及森林空間的深邃力量。嘗試用生態環境哲學為核心基調,並以詩意、禮讚的視角,觀看巨木神殿,運用雲、霧、風、雨,各種自然氣象的表徵,傳達森林發出的語意。 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我們邀請植物生態學家、原住民族人、森林保育工作者,深入雪山山脈北陵、丹大林道、大鬼湖區,調查記錄台灣最高的樹種、最壯闊的巨木、年齡最古老的森林,也回溯珍貴樹種的砍伐歷史、森林保育運動以及試圖尋找台灣森林的未來性。
wuchiu_roc-2-w550.jpg

烏坵.ROC

第一部完整紀錄烏坵嶼的影片,「烏坵.ROC」呈現烏坵嶼鮮為人知的無奈與危機。近年來,台灣為了降低兩岸軍事對峙,將烏坵嶼的海岸與海域管理,從海軍陸戰隊轉至海巡署,導致中國漁民利用台灣求和的心態,經常逼近烏坵沿岸,放置魚具或炸魚。目前烏坵嶼四周海域,幾乎已成為中國的魚場。當每十天一個航次的海軍運補艦,到達烏坵準備進行運補作業的時侯,中國漁船還會故意擋住航道,干擾小艇接駁,同樣也嚴重影響運補船艦及作業官兵的安全。烏坵老人曾語重心長的質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烏坵有難,那個人有責任?烏坵到底是中華民國的還是老共的?」 導演的話:根據烏坵老人轉述,民國80、85、88年間,中國曾經發動數百艘漁船圍困烏坵島的示威事件,當時烏坵已達到緊急戰備狀態。另一方面,台灣為了表達善意,就算中國魚民以竭澤而漁的毒炸方式捕魚,將我國的漁業資源掠奪殆盡,造成烏坵居民因為失去謀生資源,而紛紛遷離以後,我國還是以柔性方式,先蒐證、再透過海基會行文給中國海協會,請給予協助,並適度約束中國漁民,不要再侵入台灣海域以及使用炸魚方式捕魚。但是中國始終緊閉協商大門,導致台灣以熱臉去貼冷屁股,還將海域資源拱手讓人,落得國人罵、敵人恥笑的下場。
3c4dc57cb6b33e9e65393f6de788c083.jpg

產房

台灣島位處太平洋的西緣,雖然四面環海,但受限於早期的政治因素,居住在島上的人,幾乎成為陸封的子民,當政治解嚴與社會型態大幅轉變之後,人們重臨大海之際,卻發現海洋環境已滿目瘡痍。《產房》紀錄片所要紀述的,正是在人們親臨海洋、發現問題、檢討反省、動手實踐的動人歷程。海洋環境保育工作者郭道仁,所帶領的保育團隊,在東北角獨立打造了第一座結合復育、研究、教育、觀光與產業價值的海底社區。但期間所付出的心血與挫敗、衝突,外界幾乎一無所知,在漁民歡慶豐收的同時,「竹叢產房」的技術與觀念,以及這一群傻子義工的心情故事,一一被紀錄下來。   導演的話:每年四月到九月,是俗稱軟絲仔迴游到東北角海域產卵的季節,但近年來,因為颱風及人為因素,軟絲仔的產卵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九年前,海洋環境保育工作者-郭道仁,帶領一群休閒潛水愛好者,疏伐山區路邊的桂竹叢,在金沙灣附近海域,開始為軟絲仔建造產卵魚礁。郭道仁當初復育軟絲仔的目的,主要是想營造一處海底賞魚區,維護東北角海域休閒潛點,沒想到以自創土法打造的人工「產房」,深受軟絲仔的喜愛,每到產卵季節,卵包幾乎掛滿竹叢魚礁。 不過目前這一種復育方式,公部門與部分海洋學界還是持觀望的態度,任令保育人士孤軍奮鬥,每年以單薄的力量,一點一滴的不斷為軟絲仔重建產房。2006年間,日本海洋生態學者與美國的人工魚礁專家,實地觀察竹叢浮魚礁的效益之後,一致高度肯定海洋志工們的成果,並計畫在日本海域,複製竹叢魚礁,保育志工的心血,已逐漸在海洋裡發光發熱。
953924204e74a8365a0f1b516c18ca3b.jpg

天堂路

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恨情仇,該如何訴說?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如果可以這樣開始……人猿-紅毛猩猩在馬來語的語意是「森林人」的意思(orang hutan),牠們是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主人。紅毛猩猩的生性溫馴,原本只在婆羅洲與蘇門達臘的熱帶雨林中,才能找到牠們的蹤跡。 但是,近二十年來,因為牠們的自然棲地遭到人類嚴重破壞,並大量遭到非法捕捉,族群量已急據減少。據生態專家推估,野生紅毛猩猩已在瀕臨絕種的邊緣,如果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力道沒有減緩,二十年後,紅毛猩猩可能會在熱帶雨林裡消失。大小型猿猴類動物,長期來,就是公私立動物園最喜歡收集展示的動物種類,牠們在幼年時期又相當可愛,也逐漸成為人類的玩伴寵物。但是野生動物從捕捉、運輸、市場販售、飼養的過程,往往會造成大量傷亡。 以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為例,目前就收容了118種、一千多隻來自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其中包含22隻紅毛猩猩以及14隻長臂猿,而每一隻猿猴的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苦難故事。政府雖然花費了這麼大的力氣,試圖美化台灣保育污名,但近年來,非法走私野生動物的行為並未完全禁絕,還是抵不過掠奪著的罪過及指控。 導演的話:台灣的學術機構為了彌補人類的過失,試圖協助這些被迫離開原生地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重回雨林家園。十幾年來,野生動物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有驚喜、有悲傷,被救援的野生動物,未來,是否能幸運的回到原來的自然棲地?或者持續接受保育研究收容中心的照養,牠們的生活樣貌,我們都必須持續關注。   1980、90年代,人類的私慾將紅毛猩猩推入痛苦深淵,有上千隻的紅毛猩猩落難台灣,過著終身監禁的歲月,台灣還一度背負破壞生態,殘害動物生命的罪名,飽受國際社會的譴責,近二十幾年來,許多被走私進口的小紅毛猩猩,從小可愛長成大麻煩,部分飼養主人把這個燙手山芋丟給政府。但目前,也只有三、四十隻紅毛猩猩,受到妥善的照顧。雖然紅毛猩猩的走私熱潮已經成為過去式,但仍有許多問題等待善後。《天堂路》紀錄片的主要意旨,除了回顧台灣野生動物走私歷史、觀察目前圈養動物的福利以外,同時審視台灣人的經濟實力,是如何間接破壞亞洲熱帶雨林的生態,與映照台灣人的生命價值觀。
56cc9066ed6ecea05f4eab7feb8eea54.jpg

前進南極

南極是全球平均溫度最低,風力最強,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為了了解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層面,以及紀錄台灣人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過程,公共電視新聞部首度前進南極,全程紀錄登山隊員,在惡劣的極地中,攀登南極洲最高峰的艱辛歷程,並用鏡頭見證白色大地的風華與挑戰。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是許多熱愛登山人士追求的夢想。近二年來,台灣世界七頂峰登山隊,已先後成功爬上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的最高峰。2007年12月,台灣世界七頂峰登山隊的隊員,再度朝第六座高峰邁進。《前進南極》紀錄片真實呈現四位世界高峰攀登專家,再度挑戰南極洲文森峰的攀登過程。從登山隊員在低溫環境適應、極地生活、雪地攀登技術訓練,再到艱辛的主峰攀登行程。途中,還遭遇攝氏零下30幾度的暴風雪、友隊迷路山難、登山隊員在極地受困等驚險歷程。紀錄片中的黃致豪是文森峰的領隊,他目前正在研發無線感應山難搜救援助系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資訊科學系博士候選人),攀登隊員伍玉龍,是台灣原住民社會最傑出的登山專家(專業高山嚮導與步道工程業者),謝穎泝的專長是放射醫學(攀岩運動玩家),江秀真是台灣第一位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女性(玉山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這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登山專家,以無比堅定的毅力,克服種種難關與挑戰。2008年1月,當江秀真站上文森峰頂的那一刻,成為華人世界與台灣第一位成功完成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女性登山專家。另外,《前進南極》紀錄片製作人柯金源,是整個攀登極地最高峰行動的紀錄者,他近距離的紀錄了台灣人生命力的展現,與環境變遷的現況,在紀錄片理更呈現了最真實誠執的生命感動。   導演的話:世界氣象組織(WMO)將2007年至2008年,定為「國際極地年」。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60幾個國家、5萬多名科學家,同時進行了200多項有關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研究。我想,台灣人也不能在這個關懷地球環境的行動缺席。因此,我帶著攝影機,隨同台灣登山隊員的腳步,從亞洲西馬拉雅山脈珠穆郎瑪峰的基地營冰河,以及北美洲、南美洲的冰川,再到南極洲的最高峰-文森峰。我真實看見了地球暖化的種種現象與台灣人追逐夢想的過程,驚呀!讚嘆!落寞,甚至精疲力竭、生死一瞬間的經歷,讓我的生命經驗更加豐富,也是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養分。
f9f5766b0a1c8985efcdcd88fa84f300.jpg

夢想巔峰

夢想是從事冒險的驅動力,登山則是人類冒險基因的展現,當人類把夢想與登山結合之後,將產生致命性的瘋狂行動力,由台灣登山教育推廣協會組織訓練的聖母峰登山隊,其終極夢想是要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登山隊員也為了加強冰雪攀登的能力,決定先以北美洲最高峰、美國阿拉斯加麥肯尼峰,作為進階技術的訓練目標。 麥肯尼峰的海拔標高是6,194公尺,位於北緯63度左右,由於接近北極圈,週邊的氣候是低溫、強風與多變,攀登困難度很高,相當於八千公尺以上的世界級高峰。 2007年5月,六個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經過一年多的集訓,勇闖北美洲最高峰,在超低溫的冰雪環境下,《夢想顛峰》紀錄台灣人努力實踐夢想的故事。 導演的話:這是一個自我挑戰、實踐夢想的高難度計畫,他們從最基本的體能訓練、登山技術、以及國外的冰雪攀登考驗、再到高山醫學與運動健康科學的合作研究。這是台灣登山人士,依據眾人長年所累積的登山經驗,企圖打造一支最優秀的登山隊伍。但很遺憾的,繁華的社會還是缺乏支持生命多元價值的能量,這一支登山隊因為資源不足,最後走向解散的命運。台灣徒具高山島嶼的地形,卻難以持續創造國人親近山林、認識土地現況的環境,與培養生命多元價值的可能性,實屬可惜。
f59dfa90bf0dcf002c1f540e256ae7d9.jpg

擺盪

這是一個不應該開始,但又很真實的故事,因為一連串的錯誤,二十幾年來,牠們經歷許多折磨苦難,在牠們的身上,看到人類留下來滿滿的烙印。《擺盪》紀錄片的切入點,從1950年代,人類觀看動物的「丑角化」,再到1990年代,大眾傳播媒體推坡助瀾下的「寵物化」。紀錄視野跟隨著倖存的幼小紅毛猩猩,從婆羅洲與蘇門達臘島輾轉被走私到台灣,其顛沛流離、族群死別、家園崩毀,再遭到棄養、無家可歸的生命歷程。 《擺盪》紀錄片再從台灣走私動物現象,一路反推到熱帶雨林環境崩毀,充分映照出人類的私慾。淪落到台灣的每一隻紅毛猩猩,在人類飼養環境下,也衍生出種種糾葛,至目前仍無法平復。雖然,有人嘗試著為牠們尋找未來的出路,但牠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自然的雨林家園,並在林間樹梢自由「擺盪」。      導演的話:2000年7月間,台中大坑山區出現一隻紅毛猩猩,驚動了消防隊並前往圍捕,這沉寂多年的紅毛猩猩走私與後續照養問題,再度浮上檯面。當時,腦筋裡忽然同時出現幾個問號?這麼多年來,牠們在收容中心過得好不好?還留在民間由私人飼養的紅毛猩猩,是否也還安在?紅毛猩猩的苦難是怎麼開始的?牠們的未來呢?為了釐清心中的疑問,決定深入了解牠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剛開始紀錄落難到台灣的紅毛猩猩,只是想把發生過程搞清楚,當資料慢慢累積之後,想探討的面向與議題,也不斷衍生出來。除了跟隨動物救援小組,分赴台灣各地救援受難的動物以外,也陪著紅毛猩猩到英國,觀察牠們適應新環境的進度。到東南亞、越南了解保育類動物違法交易情形,更分別前往婆羅洲與蘇門達臘北部的熱帶雨林,實際體驗與了解紅毛猩猩在自然棲地的現況與危機。 就這樣一路看下來,再對照目前被人類豢養的紅毛猩猩之遭遇,內心深受衝擊。在雨林中擺盪,是牠們自由移動的美妙旋律,在牢籠中擺盪,成了牠們苦悶無助的刻板行為,一旦落入了走私市場的貪婪中,牠們是不是只能在死亡和絕望之間擺盪?  
2c8293c36532a5a0f40726dab9c3871c.jpg

森之歌

從海岸到高山,從新生小苗,到千年巨木緣起於生命輪迴與自然界的幻化面對台灣山林的興衰歌詠造物的神奇,祈禱人類的未來如果將地球當成是個46歲的壯年人,那麼台灣只能算是一個剛出生十天的小嬰兒。層疊的山巒是二百多萬年來,地球板塊擠壓 與造山運動的結晶。而它就像大腦的皺折一樣,儲存著地球一百多萬年來 氣候變遷 以及物種消長的記憶。 豐富的地形,將台灣分化出細緻多樣、難以數計的生態區間,可能超過二十萬個物種,都能在島嶼的各個區位找到棲身之處。一顆顆隨著洋流漂流而來的種子,帶來了千里之外熱帶雨林的基因,在南台灣貧脊的高位珊瑚礁上,建立起獨樹一格的海岸林生態,這樣的生命奮鬥史,至今仍持續上演著。     導演的話:植物界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未曾改變其本質, 但是,政經與社會的變遷,人類的價值觀也不斷轉換,對於森林植被物種的定義,更是隨心所欲,同一種樹木,長在不同的時代、不同區域,命運就迥然不同,其生死樣貌,全在人類的掌握 與一念之間。台灣面對森林的態度,被評價為「自欺欺人」,所謂「自欺」,就是以森林覆蓋率 與造林業績 為自己辯護;至於如何「欺人」,就請看看這些樹木的眼淚。 帶著對於森林護育大地與供養島嶼子民的禮讚心情,從海岸到高山,一一探索各地的山林樣貌,看到人與山川共處的各種現況,發現,人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人與環境的協調或衝突,如果想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人對於森林的價值觀,就必須超脫自身現世的回報。    
ce9d533f72b28eadd7ba952be518a2bd.jpg

退潮

冷冽的東北季風帶著鹽分與細小砂礫,吹向彰化西北邊垂與西南角的偏遠小漁村。在天幕尚昏暗的清晨,與阿伯在家門口會合,看到村民們大多以布巾把頭部整個包裹起來,只露出一條視線的細縫,再穿上全套的雨衣,這一副裝扮是與海潮冷風接觸的第一道防線。我們跟著老漁民夫婦,坐在拼裝車上,來到海田,冰冷潮水浸濕了腰部下半身,現在只能以意志力當第二道保護傘,脆弱的身軀也只能任由海潮拍打強風吹拂。阿伯從蚵架間挑選成熟牡蠣串,集中在籮筐裡,阿桑在一旁接應幫忙,同時還要調整一下過於密集或垂落的蚵串。當蚵串裝滿車之後,在海水漲潮之前,要趕緊離開這一片泥灘地,準備接續下一階段的剝蚵手工。老夫婦像這樣的工作,不分寒暑,五、六十年來無一例外。   更多退潮訊息,請上:退潮部落格 http://viewpoint1999.pixnet.net/blog     導演的話:《退潮》紀錄片的構想原形,是我自1980年代就開始醞釀的想法之一,到了1990年,便陸續紀錄海岸變遷、漁民生活、自然生態樣貌等等。二十幾年來,我經常穿梭在彰化沿海的小漁村,感受潮間帶的生命脈動。每一次靜靜的坐在海岸邊,看著潮來潮往,漁民與千里而來的候鳥嬌客、以及各類生物,都不約而同的耐心等待著「退潮」。退潮之後的廣闊泥灘地,是眾生的生命舞台,他們各取所需、遵守自然界的規律。在海浪潮聲再度響起前,又各自懷抱著滿足感恩的心暫時退場。這生命輪迴千百年來始終如一,我感佩自然生界的協調與幻化、供養與包容。2008年6月份,台灣最大、也是最後一片完整的泥灘地,已宣布將開發為工業區,我無言以對。為了留存歷史,我們以高畫質的攝影機,忠實呈現這一片台灣最珍貴寬闊豐富的泥灘地,以及這偏遠小漁村如史詩般、人與生界的故事,以及環境永續的可能性與挑戰,也是為下一世代,留下美妙記憶的方式之一。我們遵守心中的感動與份際,把這可能是現代人漸漸疏忽的一片海岸、或不曾體悟的一個故事,向世人傳達這真實存在了數千年、與先民二百多年來胼手胝足養兒育女的過往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