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世界銀行曾針對各國的天然災害風險進行評估,認為台灣是地球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區域,其中百分之73的人口,還同時受到三種以上的災害威脅。本片回顧台灣從1845年與1959的風災水患歷史,以及1990年6月歐菲莉颱風,花蓮銅門村土石流災難,8月楊希颱風,嘉義東石鄉網寮村海堤潰決,2005年海棠颱風水患...。包含近十五年來的洪水、山崩、地震、土石流、旱災,以及島民如何面對接連不斷的災禍。同時也呈現人與環境拼鬥的故事,其中的辛酸血淚,是台灣人共同的記憶,更是攜手與環境和解共存的反省映照。
導演的話:近五、六十年來,因為台灣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經過人為擾動,水土失衡之後,導致颱風、豪雨、山崩、土石流災害接踵而至,讓台灣人疲以應付,尤其每年大約一、二萬次規模大小不一的地震,更是台灣人最大的夢魘。 近一、二十年來,大自然與人們,仍然不斷複製同樣的災難。但詭譎多變的自然天候,反而造就了台灣人適應環境的韌性。分析歷年來的天災與人禍,發生原因與責任歸屬,部分是無法切割得清楚,但是從氣象引發的災難來看,順應天候與環境,遠離危險區,改變利用土地的型態,是最有效的避災法門。
出生於台灣彰化伸港,1980年代開始以影像記錄台灣自然風貌,10年後他驚覺只拍攝「美麗」是不夠的,便開啟了台灣環境調查紀錄近四十年來的歷程;曾任財訊攝影編輯,電視節目攝影、編導,1998年進入公視新聞部服務至今,已累積34部環境紀錄片、30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超過50萬字的台灣田野調查檔案,並先後入選與獲得國內外許多影展等重要獎項 。 他的足跡遍及台灣與週邊島嶼各個角落,以及地球三大洋、北極圈、南極洲、亞洲屋脊等,每一部影片皆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追蹤與深度探討,不僅能在時間縱深裡看見環境的巨大變遷,更誠懇反思人與自然共處的現況。
重要作品年表:
2004年《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2010年《森之歌》Song of the Forest
2010年《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Formosa&Formosa
2011年《退潮》Ebb and Flow
2014年《餘生共游》Dive With You
2016年《海》Ocean
2018年《前進》The Age of Awakening
2019年《神殿》Sacred Forest
2022年《海之岸》Sea Sp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