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動─921台北紀錄影像輯》由台北市政府委託五位紀錄片創作者,將台北市新聞局、消防局與松山分局提供的現場錄影與部分新聞媒體片段重新剪輯,提出對921震災的個人感受。
每段影片10分鐘,共有《從窗子望出去》/陳碩儀、《遺物.名字》/楊力州、《時間殘影》/曾文珍、《Revolution 9》/吳耀東、《無法遺忘》/蕭菊貞。
不同於一般新聞處理方式,五位作者精緻地呈現這場災難的影像,沒有聲嘶力竭與控訴般的悲情,在寧靜的音樂及聶魯達美麗詩句的游移中,或者不斷交叉剪輯的媒體報導畫面,我們看到截然不同的攝影機美學。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 代表作品有:《舌尖上的中國》、《屏東老樹故事》、《蓮蕉的顏色》、《六堆客家》、《大地震動:921台北紀錄影像輯》、《在山上下不來》、 《孤女的願望》...等。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15歲時希望可以成為畫家,卻在25歲時成為老師,本來以為會一直教到65歲退休,沒想到34歲時得到金鐘獎,接著37歲以《奇蹟的夏天》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之後成為想都沒想過的導演。
也因為拍片,他成為別人眼中的體育政策、老人議題、東南亞政策、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代表作品包括:《我愛080》、《新宿驛,東口以東》、《拔一條河》、《我們的那時此刻》、《紅盒子》、《愛別離苦》、《無邊》...等。
(資料來源: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2002年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並入圍瑞士佛瑞堡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等多個國內外影展參展。2003年為公共電視執導第一夫人蔣宋美齡傳記紀錄片《世紀宋美齡》,打破公共電視海外版權銷售紀錄,並獲得美國影視金鷹獎,深受國內外好評。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等待飛魚》,入圍第十八屆日本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第十屆韓國釜山影展「APEC」單元、美國洛杉磯亞美影展、第十六屆日本福岡影展等。
擅長拍攝人物紀錄片,尤其是對時代女性的刻畫,能描繪細膩動人的情感,呈現勇敢美麗的生命樣貌。
近年來,亦拍攝多部弱勢族群題材的紀錄片;2015年完成照顧服務員紀錄片《長情的告白》,2019年完成獨居老人紀錄片《日落之前》,2020年完成失聯移工紀錄片《逃跑的人》,入選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千波萬波競賽單元。
紀錄片導演作品:《心窗》/1991、《我的回家作業》/1998、《冠軍之後》/1999、《春天-許金玉的故事》/2002、《世紀宋美齡》/2003/公視紀錄片、《日光烤鬥魚》/2008、《夢想美髮店》/2011/公視紀錄觀點。
劇情片導演作品:《掠》/2000/16mm短片、《夏天的芒果冰》/2004/公視人生劇展、《等待飛魚》/2005/電影、《風箏的祝福》/2009/大愛劇場電視劇、《苧麻與漂流木》/2010/大愛電視台八八風災系列電視劇。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1996年起拍攝紀錄片至今。 早期作品《瑞明樂隊》,獲得1997年台北電影獎台北特別獎。1998年紀錄片《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即獲金穗獎紀錄片影帶類首獎、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並獲1999年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小川紳介賞。 由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監製的《放流》,獲得第一屆海洋音樂影展紀錄片首獎。2011年作品《舞臺》入圍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北京獨立電影節、深圳灣藝穗節,及2012年臺灣南方影展。《戲台滾人生》入圍2015南方影展紀錄片競賽及2015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Goodnight & Goodbye》入圍 2018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單元,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及「觀眾最佳票選獎」,同時本片也入圍2018年里斯本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 現職為「紀實影像有限公司」導演、攝影。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任記者。現職為紀錄片導演、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1999年及2000年連續兩屆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作品有:《博盛,這孩子》/1994 、《端午》《陽光愛情》/1996、《火鶴》/1997、 《不可信之事實》《血染的青春─五零年代白色恐怖》《角色─一群南台灣女性走入社區的故事》/1998、《紅葉傳奇》/1999、《銀簪子》/2000、《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20年回顧》《渡─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愛的狂想曲》/2002、《博盛的二年八班》公共電視台紀錄觀點/2003、《心靈好手》大愛劇場/2004 、《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2015、《稻浪上的夢想家》《南方寂寞鐵道/On The Train》/20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