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導演從中年遭逢祖母的過世開始,回憶從小到大,從家鄉金門到遷居台灣之後,一生中面臨鄰居小玩伴、母親、哥哥、父親等家人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悲傷與驚慌中,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死亡」這件事。
在與「死亡事件」的相遇中,導演爬梳了過往喪葬禮儀的資料畫面,看到了與現在忙碌社會全然不同的告別儀式。現代人處理「病與死」,就是交給看護、安養中心、醫院、禮儀社,生者與亡者的聯繫與情感,就這樣被制式、方便的程序,淡化了。
│導演敘述│黃庭輔
我們對親人的肉身告別,是否充滿冷漠和無情?死亡真的是他人之事嗎?自幼銘刻的死亡印記,葬在心中隨成長而化為硬核。
在全面邁入高齡化社會裡,人們不停的修護慧命克服疾病,卻在身心上刻下一道道或深或淺的疤痕。我們都是危危顫顫的生命之鬥士,追求有限的壽命和安樂。無間的生死流轉輪迴中,醫院成為親情的修行與磨難道場,一場生理與心理的交戰。肉身在異質空間中無端的撞擊和反噬:無止境的進出拼搏。面對親人的病痛死亡,更是把責任全託付予醫生,放棄了責任和權利,讓我們逐漸失去人性?
影片運用拼貼真實與虛幻、想像與當下、現實與超現實結合。使用象徵物來描述人內心隱密思維,應用現實場景與意識流作蒙太奇剪輯,呈現更真實的處境。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畢業。曾任映像觀念工作室擔任攝影助理,1988年開始從事影像工作,以嘗試紀錄片型式的多樣性與可能性為追求目標,人類存在的處境一直是黃庭輔探索的主題。代表作品有:《指月記》、《黃屋手記》、《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