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Toggle navigation
紀錄觀點
:::
:::
關於我們
影片總覽
All(1472)
特別企劃(0)
公告(2)
系列影片(17)
國際、政治與公共事務(189)
人文、藝術與文化(267)
食物、醫療與健康(67)
旅行與發現(19)
社會、城鄉與經濟(206)
科學與科技(40)
性別、家庭與樂齡(112)
兒少、教育與媒體(86)
司法、人權與勞工(119)
歷史、民族與認同(179)
公共電視製作(41)
自然與環境(96)
觀點短片系列(51)
導演列表
華文導演
ㄅ
ㄆ (10)
ㄇ (5)
ㄈ (6)
ㄉ (9)
ㄊ (3)
ㄌ (85)
ㄍ (12)
ㄎ (4)
ㄏ (30)
ㄐ (17)
ㄑ (3)
ㄒ (22)
ㄓ (42)
ㄔ (41)
ㄕ(5)
ㄖ (4)
ㄗ (6)
ㄘ (8)
ㄙ (15)
ㄚ (1)
ㄧ (15)
ㄨ (29)
ㄩ (2)
外文導演
A (49)
B (17)
C (33)
D (27)
E (15)
F (22)
G (12)
H (18)
I (5)
J (55)
K (15)
L (26)
M (67)
N (22)
O (2)
P (28)
R (28)
S (43)
T (23)
U (2)
V (9)
W (6)
X (2)
Y (4)
線上觀看
首頁
導演列表
華文導演
華文導演
外文導演
:::
ㄅ
ㄆ (10)
ㄇ (5)
ㄈ (6)
ㄉ (9)
ㄊ (3)
ㄌ (85)
ㄍ (12)
ㄎ (4)
ㄏ (30)
ㄐ (17)
ㄑ (3)
ㄒ (22)
ㄓ (42)
ㄔ (41)
ㄕ(5)
ㄖ (4)
ㄗ (6)
ㄘ (8)
ㄙ (15)
ㄚ (1)
ㄧ (15)
ㄨ (29)
ㄩ (2)
狀態
ㄔ
姓名
陳俊嘉
介紹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Arkansas Tech University 教學媒體研究所畢業。曾任職國小教師12年,現為自由編導、攝影。
歷年作品
歷年作品
作品年份
作品名稱
獲獎經歷
2010
《六堆物語--地篇》
2009
《六堆物語--火篇》
2010年
《六堆物語--地篇》
2009年
《六堆物語--火篇》
全部作品
全部作品
( 2 )
六堆物語--地篇
《尋找香蕉的秘方─新埤鄉》導演蔡一峰 Taiwan/2008/HDV/22min:返鄉與兄長經營新埤唯一桶裝瓦斯行的義德,新生的孩子與種殖香蕉是目前的生活重心。深受黃葉病所苦的他,求助於同鄉的張師傅、香蕉研究所、古家香蕉園,請教獨門秘方。義德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人生,找回香蕉市場的風光。 《驛鄉─竹田鄉》導演陳俊嘉 Taiwan/2008/DV/23min:記憶是極毒辣的陽光,烈烈纏繞著記憶中魂縈夢繫的思鄉味道,異國女子的旅程終點,就是竹田,落地生根的家。溫柔堅毅,在尋常生活裡過著不尋常生活的她,在新故鄉揮灑下綺麗的生命色彩。 《林炳換》記者林靜梅.范光宗 客家新聞雜誌144集/2007/SP/8min:大家都稱他為「三叔公」?為什麼呢?因為他一人可盡飾三腳採茶戲裡的小生、小旦、小丑三種角色。除此之外,他還可同時演奏多項樂器──鼓、鑼、鈸、小鐃、拍板和北鼓,嘴裡不得閒的也唱起一曲又一曲客家山歌!一轉身,他又手拄著杖、身穿藍衫、額戴眉勒地扮起駝背的客家阿婆,剩一顆牙的嘴巴,叩叩叩的向你走來!演什麼就像什麼,演鬼就要像鬼,這是八十歲受日本教育的三叔公名言。 本集前兩個段落為行政院客委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捐贈播出
六堆物語--火篇
《火庄遊俠─長治鄉》導演陳博文 Taiwan/2008/HD/23min:「好,沒問題,請!」不是戲子術語,不是大哥口吻,是超人的寬闊胸懷,保力達透著米酒,微醺的話裡藏著智慧的生活。他是文俊,遊走在自信與自卑、正常與荒誕之間。《火庄遊俠》訴說著長治鄉文俊的故事,一個用快樂的心態看待人生的人,一個不介意世俗的眼光、熱情樂天做事的人。 引言人邱武康鄉代表說:「文俊是庄裏不可缺少的人,喪事婚事唯一想到收尾的人,是火庄家喻戶曉的人物。不要認為他平常只作資源回收,他養很多人,他每天早上出去撿破銅爛鐵,賣了錢就全部買東西請人吃,他養所有六堆紀念公園的遊民,我們都叫他丐幫幫主。」 《啊啊阿公─竹田鄉》導演陳俊嘉 Taiwan/2008/DV/23min:清晨微光初現,遠遠傳來收音機放著啊…彌陀佛,阿公推著菜籃車,一個人默默的來去。清掃、施紙、放生已成生活重心,記憶中離鄉背景的往事甘苦,似乎不重要了。他對小黃狗說,我們要走一輩子哦!當小愛化為大愛、啊…彌陀佛成了他的通行證、做功德成了他的目標。 《啊啊阿公》訴說著竹田鄉糶糴村黃順捷阿公的故事,隨著唱佛機的聲浪中,阿公侃侃而談陳年舊事,自七、八年前太太去世後,家裏留下一堆垃圾袋,激起了阿公清掃做善事的念頭,阿公說:「身體要好要做兩件事,第一要多運動,第二要多作善事,善事做多了災難就避掉了,人說日行一善,現在法師都說日行三善,一善不夠,所以我每天固定清掃、施紙、放生做三件善事。」阿公將對已故太太的愛化為大愛,散佈在家鄉的每一角落。影評人陳斌全就說:「一個常年義務打掃公廁,進行資源回收,低調而不顯眼的老人,實際上在社會中扮演某種意義形式上的重要角色。這些毫不起眼的常民,透過影片我們開始回塑其生命底層,總是會看見顛覆中產階級菁英想像的,某些刻骨銘心的經驗描述。影像的鏡頭讓我們貼近現場,當然也帶給觀眾重新醒思邊陲小人物的空間與機會。」 《客家新貌-六堆客家秋祭》記者張筱瑩.賴勳毅 客家新聞雜誌166集/SP/10mins :六堆的忠義祠是台灣歷史最久的義民廟,六堆的堆,就是隊伍的意思,也就是六支民間的義勇軍。本集前兩個段落為行政院客委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捐贈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