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也就是終戰前一年,在台東的媽祖廟裡,因為空襲而遭到毀損的一面牆前,父親用一瓶墨汁接起中國名師何金龍的牆面畫作時,十七歲的王保原看見父親與何金龍的師徒情緣,並且結下了與廟宇共同走過一輩子的生命歷程。
紀錄王保原先生,看見的不只是他身上的剪黏技藝和廟裡的剪黏作品而已。一位經歷台灣近代發展,並且貼近常民文化的老師父,其實是一部與民間信仰生息變化的近代廟宇發展史。
從修復何金龍師祖的作品到獨豎一幟的剪黏技巧,從最早的石灰原料到現代的高溫燒製,在八十歲王保原的身上,我依稀看見那十八歲時拓荒的自信與勇氣,透過他不斷講說從事剪黏與修築廟宇的神情,同時我也看見一位走過大風大浪的老人,已無戀無懼的想放下身上的技藝和未完的創作慾望!
另一方面,對於近幾年的廟宇古蹟修復,老先生用自己的角色,一位老匠師的生命經驗,直指修復工作的荒謬!碰撞那些專家學者的理論學說!
導演的話:這幾年投入佛教紀錄片及社區影像培訓工作,這部剪黏 保原師紀錄片是吉賢用一年多的時間拍攝完成,是一部較為入世的作品。也是吉賢繼「農村 宗教 陣頭」和「那兩根長長的鐵」,「沒有糖廠的副廠長」又一關注地方文化資產,提倡守護社區殿堂之美,典藏民間匠師身影的一部紀錄片,希望各位朋友收看並不吝指正。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畢業。 現職為紀錄片導演。曾任長榮大學大傳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講師,伏流影像工作室負責人、廣電基金會「人間天堂」製作人,2001年義務規劃及再生台糖烏樹林車站,並獲聘名譽站長,曾獲時報文學報導文學評審獎。紀錄片作品有:《人間立法柯媽媽》、《那兩根長長的鐵》、《沒有糖廠的副廠長》、《盧炎作曲》、《打擊朱宗慶》、《SALES》、《戲狀元許王》、《官田鄉影像志》、《剪粘‧保原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