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踏石仔的噶瑪蘭

The Kavalan: Past and Present

42 min2002

這是屬於個人、家庭及噶瑪蘭族的紀錄片,描述1920年來,一個世居宜蘭的噶瑪蘭族家庭,在失去祖先之地後,從遷徙、隱誨到認同的故事....它是我追求自我的目標,當故事內容與台灣數百年來族群爭戰有密切關係時,其意義就不只是個人及家族故事了。生長在漢人社會,誤認是福佬人,浮沉三十餘載後,發現真正身分的我,1997年,終於踏上故鄉噶瑪蘭族的土地。平埔族約有族群十個,各有不同語言、風俗及統領的土地。清朝時臺灣平原上,尚有若干平埔族部落;1796年以前,噶瑪蘭族統治著哈仔蘭山下的蘭陽平原。自從漢族及清國家力量進入蘭陽平原後,在這個「自古不通中國的化外之地」上生活的噶瑪蘭族傳統生活便遭到空前的打壓。就在漢人進入該處四分之一世紀後,噶瑪蘭族在喪失蘭陽平原的土地主導權後,族人被迫離棄家園,至後山或西北部靠山地區尋找新生活。台灣原住民族歷經外來族群三、四百年的武力侵占、統治、欺壓之後,平埔族後裔終於走出自卑陰影,自行編導第一部紀錄片。
 

導演的話: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八日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那天我和往常一樣背著相機,按照計畫到新社部落拍照。沒想到竟然意外的發現自己是噶瑪蘭族的後裔。我覺得自己有一項任務,那就是在現今的國家政策中,促使政府以人權的角度,重新建構重新審視台灣原住民族歷史的地位,並恢復平埔族群原本尊嚴的族名。

播出時間:2002/8/1
影展資訊
  • 1998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_佳作
  • 1998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關懷東台灣巡迴展
  • 202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_台灣切片|如是原民,如是紀錄:1994-2000年的原住民族紀錄片
1545b34d0088e9cb746ba41b716cd1a5.jpg

木枝.籠爻 (潘朝成)

噶瑪蘭族。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長年拍攝專題報導、弱勢族群文化或環保議題等等,作品發表於《東海岸評論》、《中國時報》、《台灣時報》等媒體。1993年夏天,為拍攝阿美族豐年祭而來到豐濱鄉新社部落,巧遇宜蘭老家的鄉親,自此踏上尋根探索之路。現職為紀錄片導演、慈濟大學大傳系、東華大學講師,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花蓮縣原住民健康暨文化研究會、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傳播學會理事長 。曾任公視「原住民新聞雜誌」記者,紀錄片作品多以個人、家庭以及噶瑪蘭族為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