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長大是人生最初也是最大的夢想,告別童年,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生理變化,或法律上權利的賦予而已,來自於代代相傳的文化,也對何謂成年的言行表現有所期許。本片分別於台灣、烏茲別克、中國大陸紀錄十六歲少年各一人,深度採訪紀錄他們在十六歲這年經過成年儀式洗禮、學校狀況、家庭生活、重要影響事件等。台灣的陳彥翰從參與卑南族猴祭和大獵祭中,必須通過服從和勞役的考驗,才能被認可為成年。北京的段緯是一胎化下的獨生子,在家庭不斷上演父母衝突下,面對高職畢業後能否找到好工作的壓力。烏茲別克的基爾摩烏德領到了身分證,可以進入成人的生活,他脫離網咖、迪斯可舞廳,計畫在大學畢業後創業。本片目的除了紀錄台灣卑南族成年禮的文化儀式,更進一步持續追蹤儀式之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對於成長的自覺歷程,並經由跨國聯合製作的內涵,學習尊重文化差異性。
導演的話:我是個導演,可是在《十六,轉大人》的紀錄過程中我並不是個導演,我認為紀錄片不能有導演,只能有一個旁觀的工作者,在我心目中的紀錄片是一個有機體,它的內容是自我演化的,至於會不會有大悲大喜則無法控制,但累積出來的現象與元素會有它具體的價值,這個價值讓觀賞者值得主動介入。
自1988年起從事兒童媒體相關工作,從事過兒童讀物編輯;兒童報社記者、編採;學術機構兒童媒體素養研究助理;公視特約兒童節目研究員;兒童節目、親職教育節目、文化節目編導;大學廣電課程兼任講師等職務。2004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囝仔影音公社」,開始獨立製作兒童與青少年紀錄片,希望能逐步累積成果,發展成「臺灣童顏」系列,深入呈現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的處境、夢想、成長、福利、人權等議題於國內及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