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n_513d8ddd52a42 (1).jpg

李秀美

自1988年起從事兒童媒體相關工作,從事過兒童讀物編輯;兒童報社記者、編採;學術機構兒童媒體素養研究助理;公視特約兒童節目研究員;兒童節目、親職教育節目、文化節目編導;大學廣電課程兼任講師等職務。2004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囝仔影音公社」,開始獨立製作兒童與青少年紀錄片,希望能逐步累積成果,發展成「臺灣童顏」系列,深入呈現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的處境、夢想、成長、福利、人權等議題於國內及國際。

全部作品 ( 4 )

a04499c9904b9be98e46887197eceff4.jpg

揮棒

在台灣,一個男孩如果立志成為職棒選手,普遍從9歲開始接受訓練。校園和野外練習場上,總有一群每天頂著烈日、風沙勤練的男孩,以汗水澆灌心中埋下的「終生與棒球為伍」的夢想種子。到了18歲,他們必須在球場上磨練了15000小時,才可能進入甲組成棒隊。 卑南族少年陳彥儒,小學三年級便加入台東南王國小少棒隊,並且接受部落祭典洗禮,培養耐力、體力和服從精神。國中畢業,他選擇離開家鄉,獨自到台北求學,在棒球之路追求自我實現。本片投入七年時間追蹤彥儒,紀錄他從少棒邁向成棒,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與文化衝突。   他,沒有棒球世家的背景,也非球探聚焦的投手,他的拼勁,卻是許許多多追求棒球夢,昔日的、現在的、未來的原住民青少年共同的身影。晉級成棒之後,更多現實的考驗才正要開始。此時,啟發他棒球夢想的偶像捲入假球風波,他必須學習面對打球令人不快樂的一面。 打棒球,不僅是爭取一個身分流動的機會,棒球其實早已成為這群青少年選手們的娛樂重心。他們在宿舍過著集體管理的生活,看球賽轉播、玩棒球電動,放假時仍然喜歡集體行動,出國比賽也一起在街頭把妹。這是一部適合集體觀賞的影片,看著彥儒長大、變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有的觀眾都參與了這個追夢過程。     導演的話:紀錄彥儒在棒球路的成長歷程,是出自一個臨時起意的好奇念頭:在部落奪得摔角冠軍的男孩,如何憑著執著和技巧,實踐他唯一的職棒志願?彥儒已經毫不猶豫地將夢想打擊出去,期待他勇往直奔本壘,達陣得分。曾經,我們都寫過「我的志願」這篇作文,那個留在作業簿上的志願,什麼時候開始被認定不可能實現?有夢想,就該揮棒。  
未命名.png

十六轉大人--女孩們

盼望長大是人生最初也是最大的夢想,告別童年,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生理變化,或法律上權利的賦予而已,來自於代代相傳的文化,也對何謂成年的言行表現有所期許。本片分別於台灣、烏茲別克、中國大陸紀錄十六歲少女各一人,深度採訪紀錄他們在十六歲這年經過成年儀式洗禮、學校狀況、家庭生活、重要影響事件等。台灣的吳俐欣父親為台商,她在高中聯考失利後,學習獨立做出留在台灣或回廣東東莞的選擇。北京的丁立承擔求學與家庭變故的責任,仍保持著想要成為醫生到鄉下為窮人治病的夢想。烏茲別克的枸烏麗亞雖然負擔所有的家務,但她反而欣喜被父母視為成人,放心讓她獨自看家。本片目的除了紀錄台灣台南做十六歲成年禮的文化儀式,更進一步持續追蹤儀式之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對於成長的自覺歷程,並經由跨國聯合製作的內涵,學習尊重文化差異性。    導演的話:我是個導演,可是在《十六,轉大人》的紀錄過程中我並不是個導演,我認為紀錄片不能有導演,只能有一個旁觀的工作者,在我心目中的紀錄片是一個有機體,它的內容是自我演化的,至於會不會有大悲大喜則無法控制,但累積出來的現象與元素會有它具體的價值,這個價值讓觀賞者值得主動介入。
未命名.png

十六轉大人--男孩們

盼望長大是人生最初也是最大的夢想,告別童年,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生理變化,或法律上權利的賦予而已,來自於代代相傳的文化,也對何謂成年的言行表現有所期許。本片分別於台灣、烏茲別克、中國大陸紀錄十六歲少年各一人,深度採訪紀錄他們在十六歲這年經過成年儀式洗禮、學校狀況、家庭生活、重要影響事件等。台灣的陳彥翰從參與卑南族猴祭和大獵祭中,必須通過服從和勞役的考驗,才能被認可為成年。北京的段緯是一胎化下的獨生子,在家庭不斷上演父母衝突下,面對高職畢業後能否找到好工作的壓力。烏茲別克的基爾摩烏德領到了身分證,可以進入成人的生活,他脫離網咖、迪斯可舞廳,計畫在大學畢業後創業。本片目的除了紀錄台灣卑南族成年禮的文化儀式,更進一步持續追蹤儀式之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對於成長的自覺歷程,並經由跨國聯合製作的內涵,學習尊重文化差異性。   導演的話:我是個導演,可是在《十六,轉大人》的紀錄過程中我並不是個導演,我認為紀錄片不能有導演,只能有一個旁觀的工作者,在我心目中的紀錄片是一個有機體,它的內容是自我演化的,至於會不會有大悲大喜則無法控制,但累積出來的現象與元素會有它具體的價值,這個價值讓觀賞者值得主動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