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魚、歌、勞動、生活、島嶼,構成了關曉榮作品《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的音畫要素,素樸的音畫語言,多重而辯証地交織出蘭嶼反核廢運動發動十周年後達悟族人的處境,以及關曉榮作為一位影像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位社運工作者的反思。 作品的內容,藉由達悟族人的處境,直揭資本主義商品體制下環環相扣的強凌弱問題──達悟人世居的蘭嶼家鄉成了核廢料的儲存場,與整個族人居於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弱勢,與年輕族人被迫離鄉、為了謀生而流離於異鄉台灣,與飛魚文化的泯喪,甚至與全球化潮流下第三世界國家淪為強權國家掠奪性政策(核電科技只是其中一種,戰爭又是另一種)的輸入國,恰恰是同時發生的。
導演的話:印象最深刻的是拍兩艘大船合力抓魚,除了場面浩大外,也因為要在清晨四、五點就出海,但連續幾天的天氣都不好,「所以我們連續發了六天的通告。」漢人常用上位對下位的態度去看待原住民,就像大學都會有的山地服務團,「我相信他們用意都是好的,但為什麼會覺得原住民會需要別人的服務呢?」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畢業。曾任侯孝賢電影社紀錄片部編劇、導演、攝影,自立報系政經研究室研究員,人間雜誌社編輯部攝影主編,中時編輯部攝影、文字主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所長。長年致力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文獻、影像整理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