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葉子奇常哼唱一首歌,是當年港劇「天龍八部」裡的主題曲:「萬水千山縱橫,豈懼風急雨翻,豪氣吞吐風雷,飲下霜杯雪盞」。當時他正身處台灣80年代新藝術革命的領軍陣營,卻在革命浪頭過後,決心千山獨行,走一條屬於他自己極度個人化的道路。爾後多年,葉子奇以他個人的情感和美學與自然展開了長遠的對話,從「獨白」的靜物到「心象」的風景。
生長在台灣後山中的後山——花蓮縣玉里鎮,葉子奇有他特立獨行的人生價值觀,「山」是一個鑲嵌在葉子奇生命成長中難以磨滅、也難以取代的心靈圖像,是他追憶成長軌跡的一種自然圖騰。許多人因為看了葉子奇的「山」,而學會了方法去欣賞台灣的「山」。從十多年前的「台北邊緣」、「山在花蓮」,到後來的「紗帽山」、「陽明山」、以及太魯閣的「霧在山間」,葉子奇開啟了台灣山林前所未見的美與精神。
葉子奇十五歲那年,離開了縱谷玉里的家到花蓮唸高中,獨自在外租屋、覓食、初嚐鄉愁的苦澀。從縱谷的深處到海口開闊的太平洋,大海不但慰藉了他年少離家的孤獨,也激發了他潛藏的熱情。海的神秘,澎湃出他對生命探索的好奇,山的屹立,則回應了他對成長已知與未知的期待。
在山、海、雲、樹之間,葉子奇逐漸淬鍊出屬於他個人獨特的詮釋語彙,創造出一種既寫實又包含隱喻手法的「心象風景」,我們看見他縱橫於萬水千山之間的創作能量,也感受到他隱身其間那富涵寓意的執著與深情。
文/張金催 (紐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曾任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代理所長)
1962年~2023年,享年61歲。自號「林冰友」,意即台語「你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