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eur50.jpg

Jean-Christophe Ribot

紀錄片導演,代表作品有:Primates of the Caribbean (2013)、Science grand format (2016)、Dates That Made History (2017)。

全部作品 ( 1 )

ball-gf7efd3b92_1920 - copie.jpg

你快樂嗎?

快樂隨處可見。它們化身成各式創造銷量的廣告、量身定做的個人教練、管理顧問、數位應用程式、吸引成千上萬人的盛會。從傳奇人物麗姿·布爾波,到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個人發展之星東尼·羅賓斯,快樂更是一門利潤高達數十億歐元,同時造就百萬富翁的產業。綜觀歷史上對快樂一詞的所有定義,今日向我們販售的價值觀十分獨特:找到個人的真實自我、培養內在力量、展現韌性,遏制負面情緒且培養樂觀積極⋯⋯ 在那些大聲歡笑的教練們充滿善意的指導方法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思潮運動,一種意識型態:推崇個人表現,以及個人意志的力量,一種深植於美國自由派主義歷史中的理想,白手起家的典型模範。當代所展現出的快樂樣貌,是堅信生活會對那些應得之人有所回報。然而,當此願景變成各種教學課程及政策方向的同時,也撞擊了現實社會的另一端。抗憂鬱藥物的銷量持續上升,憂鬱症及過勞不斷發生,工作環境越來越壓抑。這個介於必須要快樂的不成文規定與憂鬱環境之間的殘酷對比,顯示出問題。快樂是完美社會的面貌嗎?在那裡身心健康已成為首要關注目標。抑或相反,只是一個面具,遮掩著憂鬱現象,遮掩著被樂觀主義所奴役的社會?克里斯多夫.安德烈、伊娃.易洛斯、馬丁.賽里格曼、茱莉亞.德.弗內斯,那些帶動這一波潮流的人,以及那些在今日批評它的人,在這個社會調查中互相面對,並且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當代這種癡迷追求快樂的現象背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