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床異夢--關於核電的十個短篇

56 min2002

從1980年政府決定興建核四,到2001年二月新政府宣布停工核四再復工,核四案引起的喧鬧與對抗程度,大概絕無僅有。核四決策的困難與反覆,除了技術上有一定的專業難度,讓尋常人難以掌握外,更涉及社會價值的根本衝突,科技的、經濟的、環保生態的、人文的。像這樣涉及數千億成本、一塊土地興衰、人民生活安全,與後代子孫福祉的重大公共政策,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決策過程? 核電到底安不安全,是台灣反核運動20年來, 一個爭論不休的主題; 1986年蘇聯發生的車諾比爐心核熔事故,是台灣反核運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擁核人士來說,核四機組的技術來自美國,和俄羅斯根本不同,發電原理也不相同,核四不會發生像車諾比一樣的事件,但對反核的人來說,車諾比造成了核廢荒原,見證了人類科技把地球當作實驗室的代價。
 

導演的話:核電科技的發源國蘇聯和美國,都發生過爐心熔毀和部份核熔的事故,核電技術完全依賴進口的台灣,憑著什麼樣的信心,認為台灣不會有核事故風險?即使根據台電的邏輯(就技術設備來說),車諾比或許在台灣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三浬島的部份核熔,可能性卻無法除......

播出時間:2002/10/10
44632ff38 (1).jpg

廖錦桂

美國新社會研究學院性別理論所碩士、社會學博士班肄業。新聞製作人、與紀錄片導演。1987年台灣最重要政治評論雜誌〈新新聞〉...

導演其他作品

廖錦桂

慶塘伯的十四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