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島影系列--鄉愁對話錄
Turtle Island:Nostalgic Voices
以兩段1968年的新聞影片相互對照,呈現龜山島原住民簡生俊離鄉二十多年後返鄉的心境,加上幾位鄉親述及遷村緣由,談起龜山島過往的生活種種。新聞片制式的遣詞用字、高分貝的歌頌政府德政,與島上鄉親素樸話語裡所流露的濃重鄉愁,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反諷。除了過去的校舍仍大致完好、已被充作軍用外,從前百多戶人家簇擠的社區,幾乎都被剷平,僅剩零星幾棟水泥屋殼、幾垛頹圮牆、幾坨墓龜與盛開的野百合。
導演的話:一個期待為島民排解鄉愁的導演,發現整個拍片過程,其實是在發現與舒緩自己的懷舊之情。(李在88年度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文宣品中說:「我十分重視作品與閱聽者的互動,是否自有一套說的通的影/音敘事邏輯,並且時刻斟酌著紀錄的真實與倫理。」)我發現已遷村的島民對龜山島的發展仍有關心及期待,但是已經與他們日常生活無關。這些漁民都是頗海派、阿撒力的人,很豁達,也樂於向外界承認他們的故鄉。可惜的是過去房子多數被夷平,只有少數被國軍使用。島民認為祖先仍住在那,雖然祖墳已搬到新家。現在龜尾潭與海連接處改建成的港口已被同年的颱風破壞,潭也成為「淡鹽水潭」。上島時,船靠在過去碼頭遺跡,再用約一尺半立方大小之塑膠桶浮舟將人載進去。島上自然生態保持的很好,應可以作一個「基因庫」,我認為會比作觀光價值來的大。
- 200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_觀摩
- 2001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 2001金馬獎_最佳紀錄片提名
- 2003加拿大多倫多(HOT DOC)國際紀錄片影展
- 2003法國巴黎實驗片展
李泳泉
1953年出生於宜蘭縣,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工商時報記者,1982年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畢業製作《惑》獲得國際學生電影觀摩展的傑出影片、傑出導演﹑傑出剪接三項金獅獎,及1990年金穗獎優等影片。在美國時,隔洋觀看台灣當時的社會狀況,即體認自己應有所作為。
回國後,執導李道明製作的公視節目《蛻變中的台灣》等,並在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兼課,義務擔任電影資料館台語影片整理的召集人。1989年12月擔任電影資訊中心主任,於1991年辭職後,開始對社會現象的記錄工作,同時是參與者也是記錄者。2000年伯攝《流離島影》系列中的《龜山島鄉愁對話錄》,並著有《台灣電影閱覽》。
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紀錄片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