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島影系列--浮球

The Floating Ball

23 min2000

「新生之路」:十八歲的牛偉東,來自河南省一個小縣,他和來自四川、安徽、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群中國青年,同船抵達小琉球的海上旅館。憑著初生之犢的勇氣,暈船之餘,他仍對未來充滿期盼與夢想。

「望鄉」:二十五歲的阿生,來自福建,從事漁工已有五年多了。去年,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小孩未足月,他又出海了。在強烈的思鄉情緒下,小孩的面孔漸漸變得模糊起來。

「鳥人阿揚」:三十五歲的阿揚,來自廣東惠安,有個孩子十歲,而他在外漂泊也有八、九年了。阿揚說,自己就像隻海鳥,飛出去,不曉得什麼時候飛得回來;就算回巢,也還得再飛出去;也許停歇時,就是他的死亡時刻。  
 

導演的話 :( 小琉球名稱由來之一:「漂流的浮球」 ) 有些地方說遠不遠,飛機一飛也就到了;但是,人到底能不能在那裡生根? 這是所有離島共同的命運。船浮著,錨固定在海底,載沈載浮;但錨不是真正的「根」,漁工們內心渴望的是「真正的陸地」。他們來台灣的心情,和小琉球的島民是一樣的。 去年八月,由「螢火蟲映像體」和「金門縣紀錄片文化協會」向公共電視提案的《流離島影》計畫正式通過,我是提案發起人之一。每人補助四十五萬,完成二十分鐘的BetaCam影片。然而經過四個月的田野調查,我登臨小琉球十次以上,拜訪當地耆老、庶民,錄下數十捲的DV 採訪帶;發現這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由閩南人居住,和南台灣鄉鎮無啥異樣的小島,充斥著觀光之外,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其中最有價值的題材則屬「外籍新娘」和「外籍漁工」這兩個現象。外籍新娘新聞界以多所報導,且問題點與台灣類似。 然而外籍漁工的「海上旅館」,則尚未看見完整而具藝術性的紀錄。那是台灣在漁業沒落、經濟轉型中,一個極具「象徵性」的社會現象;也是人的處境被逼到極致,求生存過程中一個非常代表性的顯影。外籍漁工的問題,涉及到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勞工政策,涉及到人道精神與政府全盤的離島政策。而且,此現象勢必在台灣加入WTO之後,迫於漁業開放的衝擊而消弭而無形。「海上旅館」的現象極具記錄的迫切性與時代的象徵性。在多次會勘與訪查過程中,我慢慢建立故事、情節與主題,發現二十分鐘根本無法滿足主題表達的需求。於是我決定拍成四十分鐘的版本。並且決定以超十六釐米的影片執行之。

播出時間:2000/8/10
影展資訊
  • 200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_觀摩
  • 2000台北電影節_獨立創作競賽紀錄類提名
7fd6ab7f28ec162898f504eda8023f39.jpg

李志薔

高雄市鼓山人。台大機械研究所畢業。現職導演、作家。作品收入高雄文學館及高雄電影館。

曾任多部電影之導演、編劇、監製等職務。獲聯合報文學獎、台灣省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青年文學獎等 30多項。第一部劇情電影《單車上路》,全片充滿獨特的散文詩氣息,曼漢姆及福岡影展譽為該片為亞洲電影開發了新的視野。電視電影《秋宜的婚事》獲金鐘獎最佳影片、最佳劇本等三項入圍;《十七號出入口》獲邀日本亞洲同志影展,《你現在在哪?》獲拍台北劇本首獎。

文學著作:《甬道》、《雨天晴》、《台北客》、《流離島影》、《電視電影‧ 偶像劇》等。2012 監製《候鳥來的季節》並擔任生態導演,入選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金馬獎和印度國際影展等。

(資料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