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點點滴滴
Childhood
《童年的點點滴滴》觀察並紀錄了位於挪威奧斯陸郊區的極光華德福兒園,一群一到七歲的小朋友,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追蹤拍攝。
「六歲是童年的巔峰」,影片展現了孩子們如何依靠天性在遊戲中成長,以及他們如何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過程。這是一部安靜、貼近、且充滿生活感的紀錄片,透過細膩的觀察,引領觀者思考學齡前兒童成長的真正需求。
同時,本片也探討了遊戲在兒童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友誼對孩子們的重要性,以及大人與孩子如何建立安全依附關係與信任感。透過鏡頭,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孩子們之間的秘密遊戲,即使失去靈光的我們經常無法理解孩子的遊戲規則。
===導演的話===
學校和幼兒園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越來越小的孩子被灌輸看似必須學習的知識。而我擔心我們、作為父母的人、社會上的大人,甚至是孩子們自己——都有可能遺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人格特質。本片是正對這種社會風氣的一種無聲抗議,片中展示了一座專屬於兒童的園地,孩子們在此得以寧靜地,按照樹木教導他們的步調成長。
MARGRETH OLIN
瑪格麗特·奧林,1970年出生於挪威峽灣區的海濱小鎮斯特蘭達,在卑爾根與奧斯陸大學完成學業。1995年在校時完成了她的導演處女作《愛之屋》(In the House of Love)。1998年,她的首部紀錄長片《天使之屋》(In the House of Angels)在挪威上映,本片獲得了許多獎項,其中包括挪威電影阿曼達獎最佳紀錄片獎。她突破自我的下一部作品《我的身體》(My Body)獲得了挪威Grimstad短片影展金椅獎及觀眾票選獎,並在2002年獲得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銀狼獎殊榮。2005年《生色少年》(Raw Youth)在挪威電影院超過六萬人次觀看,並入圍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2010年《天使》(The Angel)代表挪威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資格。2012年關於未成年難民孤兒尋求庇護的紀錄片《無處為家》(Nowhere Home),在挪威社會引起針對此議題的廣泛討論。奧林也是文溫德斯監製的《文化大教堂》(Cathedrals of Culture)系列紀錄片的六位導演其中之一,她所執導的片段「奧斯陸歌劇院」2014 年在柏林電影節首映。紀錄片《好事》(Doing Good)創下挪威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紀錄片之一。她最近的一部紀錄片《凝視蕾妮瑪莉佛森》,紀錄了精神性厭食症患者蕾妮的攝影夢,在國際上獲得七項大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