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時間
Homogeneous, Empty Time
《空洞的時間》拍攝地點在泰國南部邊界,導演將影片區分為九個篇章,從放學後青春無敵的少男們出發,一路探訪了廟宇的人造地獄、寄宿學校、鄉村保皇軍、劇場、屠宰場、軍校、鬧鬼的飯店等等,從看似不經意隨機採訪的對話,層層疊加,一步一步揭露導演大膽無畏、淋漓盡致的政治批判,探究軍事獨裁和皇權崇拜,如何滲透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形塑出集體意識,將泰國推上極端民族主義的道路。
這部紀錄片以猶太裔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提出的「同質、空洞的時間」概念為題,探討了民族主義的擴散。班奈狄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他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也引用了這個理論,指出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起源於一個地區內,人們擁有同質、空洞的意識。本片拍攝的對象涵蓋了高中生、宗教人士、極端右翼份子、軍校學生和南方邊境的人們,試圖找到泰國民族主義的起源。
Thunska Pansittivorakul
1973年出生於泰國曼谷,畢業於朱拉隆功大學。2004年以《酸辣草莓派》(Happy Berry)榮獲第四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大獎」。2005年他的拍攝企劃《心碎樓閣》(Heartbreak Pavilion),獲得第十屆釜山影展「PPP」募資單元最大獎。2007年泰國文化部授與他「Silpatorn獎」,這是泰國最權威的視覺藝術獎項,坎城金棕櫚獎得主阿比查邦也曾獲頒此一殊榮。自2009年起,Thunska開始與德國知名製片尤根・布魯寧(Jürgen Brüning)合作,兩人共同的作品包括:《恐怖分子》(The Terrorists),2011年於柏林影展首映;以及《超自然》(Supernatural),2014年於鹿特丹影展首映。2012年他創立了電影工作室「Sleep of Reason Films」,專門製作他的個人電影,而他的作品也更加關注人權侵害的問題,並勇於挑戰泰國當局的政治宣傳。
Harit Srikhao
出生於1995年,在曼谷郊區長大,年少有為的他,已經是一名享譽國際的資深攝影師。13歲他就開始拿起攝影機拍照,16歲時被法國知名攝影師Antoine D'Agata相中,參加吳哥攝影工作坊。他致力於藝術創作,作品結合紀錄片和非紀實攝影,常以破碎的童年為母題。他的作品經常在泰國本地和國際展出,包括2013年在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為一群傑出的新銳藝術家所舉辦的「Cross Stitch」展。同年,他的「Familiar Things」系列也在西班牙國際攝影節GETXPHOTO展出。2014年加德滿都攝影藝廊展出了他的個人作品展,同年,他被《Happening》雜誌評選為泰國當代藝術百強之一。2015年他的攝影作品「被時間綁架的男孩」入選瑞士愛麗舍攝影博物館「reGeneration3」展覽和出版項目。從2015年《太空時間》(Space Time)開始,他便與Pansittivorakul合作,擔任聯合導演和攝影總監,《空洞的時間》是他們兩人第二次攜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