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男孩》說的是亞尼的故事,亞尼十四個月大,就被安排住進寄養家庭,十二年後,他跟寄養爸媽培養出親如家人的深厚感情。但這時,寄養爸爸已經七十,媽媽也六十五了,超過法國法律規定可以寄養小孩的年紀,就算雙方再捨不得,亞尼都必須離開。當時,亞尼的親生媽媽已經出獄,但兒福機構評估之後,認為他不適合跟生母住,必須先轉往另外一個新的寄養家庭。亞尼很難適應巨大的改變,在轉變的當下,剛出獄的生母也想跟他重新建立關係,她不希望亞尼再跟原先的寄養爸媽聯絡,免得兒子會忘了「誰才是親生媽媽」。面對各種壓力,亞尼罹患了精神疾病,他形容自己就像「身體活著,但心卻窒息」的孩子。
映後論壇《你願意成為寄養家庭嗎?》主持人為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來賓是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秘書長索非亞(劉柏君)。跟八位不同背景的公民朋友─自己曾經住過寄養家庭或是安置機構的、協助兒少寄養安置的組織工作者、援助緊急安置兒少的公部門社工、研究家外安置的社會政策和社工系教授,一起跟本片導演Ketty Rios Palma國際連線,並從現場公民朋友們,曾被家外安置的經歷中,思索、探討當中會碰觸到的分離焦慮與無力、溫暖的收穫、信任與懷疑、兒少本人能否為自己表意,以及剝奪親權、台灣政策主流——家外安置應該要去機構化,是否合宜等等的問題。
▍紀錄片:《寄養男孩》(A Foster Child’s Story)
▍映後論壇主題:《你願意成為寄養家庭嗎?》
▍主持人: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與談人:索非亞/劉柏君(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秘書長)
▍國際連線:Ketty Rios Palma(紀錄片《寄養男孩》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