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全球的經濟總會因為各種原因陷入不景氣,陷入不景氣之後老闆就會要求勞工「共體時艱」。2020年的春天,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裁員、無薪假、減班又成了勞動者們的共同噩夢。
曾經我們以為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這個世界的金錢、商品、工作、勞動的人都可以在全球自由流通,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最想去的地方,但最後我們發現,只有「資本」才擁有選擇權。「資本」可以透過匯兌、股票、債券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國進出,而做工的人能選擇的工作卻越來越少,失業和不穩定也不再是中下階層專屬的問題,中產階級也開始面對這種惶惶終日的恐懼,深怕一個不注意就此淪為無產階級,不再被這個世界所需要。
1990年代,肇因台灣的基本工資和生產成本皆逐步上漲,企業主們在政府通過《就業服務法》之後,部分隨即引進名義為「補充性勞力」的東南亞籍海外移工;另一方面,也有企業在政府的默許之下開始前往中國大陸尋找更低廉的廠房、工人與生產線。
30年過去了,台灣的基本工資從15,840元調整到23,800元 (但超商咖啡售價漲了三倍之多) ;美其名為「補充性勞力」的移工早已成為台灣勞動供應鏈最吃重的擔當;西進淘金的大小台商們,有人選擇選擇回流,有人移轉到工資相對更便宜的東南亞國家─當然還有人繼續留在中國奮鬥。
在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分分秒秒追尋「經濟奇蹟」的美景下,受益的人是誰?受傷的人又是誰?
【紀錄觀點】五月特別企劃「尋找做工的人」將播出一系列相關影片,5/7~5/28每周四晚間十點請鎖定公視頻道。除了頻道播映,部分影片還有提前7天公視+免費線上看的驚喜服務!51勞動節當天就可以搶先看!
《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由印尼首屈一指的紀錄片工作者Ismail Fahmi LUBIS執導,他跟著一群在印尼照護訓練中心受訓的女性,完整紀錄她們如何在短時間內學會簡單中文、照顧病患技巧等,也紀錄了她們對於未來工作的期待,錄取後到臺灣工作的情況。《工寮》導演蘇育賢一開始想尋找「憨番扛廟角」的憨番,但沒找到,後來他想拍攝失聯移工的故事,也找不到能長期被拍攝的「逃跑外勞」…最後他乾脆自己搭建一座工寮。印度紡織與成衣工業每年外銷產值高達400億美金,但工人的日薪為2到5美金,《機器人生》(Machines)透過印度一間紡織工廠內部,探討現代勞動的意義、人力的剝削,以及全球化後人類為大量生產所付出的代價。《叫我三亞王》主角老薛在台炒股失敗,破產又離婚。他帶著六百美金赴上海打拼,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影片拍攝的時候,他正在進行資本上億人民幣的度假島嶼開發案,度假村已經建設到一半了,但因為股東彼此糾紛,計畫一度暫停,他正在尋找接近失聯的股東,祈求開發計畫能順利完成。
除頻道播映,【尋找做工人】特別推出部分影片可提前7天免費線上看驚喜服務,觀眾可於期限內至公視+網站登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