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二八事件70周年的今天,「紀錄觀點」與「公視主題之夜」選播了七部絕大部分是台灣這兩年來,拍攝關於認同的影片。它們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特殊的是,這些影片都在描述一種長期以來困擾台灣人的「認同錯亂」。
近兩年台灣紀錄片終於能夠真正地在質與量上,直接地、正面地面對「認同錯亂」這個幾十年來在台灣一直揮之不去的夢魘。可能有觀眾會對《日曜日式散步者》沉醉在30年代,把那時的台灣當天堂,欣喜若狂地迎接從日本傳來的一切的文人雅士不以為然。可能也會被《台灣人生》裡緬懷日本統治時期,並強調自己是日本人的言論所觸怒。但另一批觀眾也可能會覺得《河北臺北》重彈了「唐山過台灣」的基調。直白地說,認同問題在台灣,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無瑕的,而這些影片正是共同地,以各自的非完美無瑕反映了這個事實,甚至可以說,所有這些不完美的交集,正是「台灣主體性」。
不敢說這幾部影片平衡地照顧到,生活在台灣各個族群的思維與情感,例如,它對外省族群關照的比例過低,又或它對新移民的關注付之闕如。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些影片出現在不曾統治過台灣的中國政府,一再宣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本身就是一個證明,證明經過這些年來的噤聲與畏縮,台灣已到了可以勇敢地去正視自己的根源(那是個在世界上少有的),幾乎所有人都有「認同問題」的國家。走過荷蘭統治時期、清朝、日本、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歷史正在看著我們何時才有足夠的雅量與智慧,去包容擁有與你不同根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