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27f1b683380c87b6e5820a9296ccbf.jpg

李惠仁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科、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國立政治學傳播研究所畢業。1969年出生於彰化鹿港,1985年(台灣解除戒嚴前兩年)就讀高中一年級,因為在學校策動「罷食行動」,被當時教《三民主義》的訓導主任威脅移送軍法審判。高中畢業後,李惠仁北上求學,主修服裝設計;然而,就在畢業前兩個月,主動辦理「退學手續」入伍當兵。退伍之後,逢台灣有線電視蓬勃發展,1994-2008他先後任職於多家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與執行製作人工作。但,就在李惠仁電視記者生涯邁入第15年之際,2008年2月12日,在全國電視台瘋狂SNG連線〈連戰當爺爺〉這個新聞時,他遞出了辭呈。
 
離開媒體之後的李惠仁開始專注於紀錄片拍攝製作,從2008年到2018年,在他創作的10年間,兩度入選INPUT、獲美國金鷹獎、亞洲電視獎最佳導演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2018年獲頒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李惠仁長期關心台灣社會與民主政治發展,在運動現場通常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2014年3月18日學生與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議場,他立即到現場紀錄,3月19日清晨被警察逮捕、起訴(第二次被逮捕)。李惠仁的作品《不能戳的秘密Ⅰ:政府病毒》、《不能戳的秘密Ⅱ:國家機器》、《不能戳的秘密Ⅲ:官官相護》)是台灣罕見的調查紀錄片;至於《蘋果的滋味》與《并:控制》則是聚焦台灣媒體背後的黑手以及中國無所不在的控制,因此,李惠仁也被香港政府列為黑名單、拒絕其入境。

全部作品 ( 8 )

4.JPG

邁向權力之路

政治,就像是一場棋局。楚河漢界之上,馬走日、象走田,過河卒子,有去無回;政治版塊之間,親中國、愛台灣,藍綠黃白 ,各自表述。 在台灣,每四年選一次總統與立法委員,這是台灣人驕傲的制度。我們不但選出了帶領國家的元首,同時親手把立法委員送進「立法院」,多年來,我們總期盼這些接受人民的付託的代議士,能夠積極制訂進步法案,讓國家向前行。然而,2014年3月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粗暴地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出委員會,而這個不符程序的舉動,除了引爆了「太陽花運動」,同時打亂了台灣的政治版圖。 回首當年,「轉守為攻、出關播種」這句口號被喊的震天價響,多年之後,選前的振振有詞,選後落實了嗎?而我們親手送進去的國會議員,他們在這個神鬼競逐的修羅場,到底做了什麼事,你知道嗎? 故事就從0x0開始…導演的話:有一年的「台灣國家言論自由日」,在300人的會議廳裡,我們討論「#民主深化」這件事。當時,我問在場的參與者:「知道立法委員職權有哪些的朋友請舉手?」在一陣靜默後,坐在我身旁的內政部長開口說:「導演,我知道。」,我跟部長說:「部長,我們還是讓在場的朋友來分享好了。」於是第一位朋友說:「監督政府、質詢官員。」第二位則是笑著回答:「打架!」 ⠀ 當時,我就在想,台灣選立法委員已經選了30幾年了,如果連在座這些通過國家高等考試的朋友,都不清楚立法委員的職權,那一般民眾會知道嗎?這個問題在高中一年級下學期的公民課就教過了,該不會連立法委員自己都不清楚吧?!於是,我們選在立法委員報到的當天,去問他們:「立法委員的職權有哪些?」結果,答案,千奇百怪。 台灣,雖然已經民主化35年,但,許多人一面驕傲民主制度的自由,另一方面卻懷念起威權的效能,血液中威權的DNA依舊無法脫除。因此,藉著《邁向權力之路》這部片,我同時想傳遞一個概念:「民主的道路註定蜿蜒曲折,自由的邊界必然不會規矩。」  
e2292fa0be0f575b44d48e9f0380c5ca.jpg

并:控制

2016年四月,台灣演員也是導演戴立忍,被迫從中國導演趙薇執導的電影《沒有別的愛》換角,因為中國網友與媒體質疑他是台獨分子。同年七月,紀錄片《蘋果的滋味》獲得台北電影節媒體推薦獎,導演李惠仁上台發表得獎感言:「幸好今天不是在中國得獎,不然可能會被自殺、被失蹤,因為本片講了台獨、藏獨、疆獨、法輪功、甚至六四天安門事件,感謝這麼多爭取民主前輩的付出,讓我們自由能像呼吸一樣自然,不用被迫說『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不用澄清『不是台獨』。」   因為這段發言,有製作單位接洽李惠仁導演合作紀錄片,兩個月後《并:控制》的影片企劃出爐了。「并」是什麼呢?「并」的讀音跟「病」相同,也跟「併」一樣。另外,把「并」反過來,就變成「共」。《并:控制》即談論中國對台灣和香港無所不在的控制,而為什麼要談香港呢?因為香港的遭遇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2014 年 9 月 26 日,憤怒的香港人走上了街頭,訴求「我要真普選」,同時佔領了金鐘、灣仔、銅鑼灣、旺角及尖沙嘴,這場歷時將近三個月的「雨傘運動」引起了全世界矚目。   香港如此,那台灣呢?   李惠仁目睹台北電影節典禮當天會場,在前台,沒人聲援戴立忍;在後台,則是聽到「戴立忍」三個字,就傻笑快速離去。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麼多人不敢評論「戴立忍事件」?說穿了,就是恐懼。害怕被做記號、被「過氣藝人」檢舉、害怕手上談妥的案子飛了,害怕東、害怕西。於是,用一千多顆飛彈對準我們的惡鄰居,不可以跟他唱反調,爭先恐後呼應『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別忘了,在此之前有周子瑜,之後有林心如。   2017年,「二二八事件」滿七十週年,台灣解除戒嚴三十週年;然而,當台灣的民主前輩犧牲生命、奉獻青春,掙來了言論自由、拒絕了思想審查之後。什麼時候開始「小警總」又悄悄常駐某些人心中?  
e8846395e89e1729110fd09dafa800b3.jpg

睜開左眼

『台灣第一部電視攝影記者紀錄片』;潛藏在血液中的熱情以及見證歷史的衝動,將被逐一喚醒…。2008年11月11日,台北市館前路54號的周邊道路,築起了一道道拒馬。因為,這一天陳前總統要親赴特偵組接受約談,這堪稱是08年最重大的新聞事件。於是,超過200個來自國內外的記者小心翼翼地圍在封鎖線外,等待約談結果。然而在這個重要的場合,卻又有一個見證台灣社會急遽變遷、民主快速發展的攝影記者缺席了,他是華視的攝影記者小蔣。為了建構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特殊勞動行業當中的樣貌,《睜開左眼》導演特地挑選了國內唯一精通西班牙話的攝影記者小蔣、兩個學新聞的同班同學小廖和秉宙以及立志成為消防隊員的立強,來擔任主要的紀錄對象。在將近一年的紀錄時間當中,《睜開左眼》以不同的視角精準地捕捉到第一次拍攝「業配新聞」的秉宙、自願轉調業務部拍攝「置入性行銷」的小廖,還有下班之後到新店消防分隊擔任義消的立強。四個主要紀錄對象當中,小蔣和立強兩人都不是新聞科班出身,不過他們都是主跑社會新聞。因為「扁案」,台北市館前路54號這棟古蹟變成了特偵組的辦公室,也讓小蔣與立強這兩位不同世代的攝影記者有了交集。不過,就在我們拍攝、紀錄小蔣攝影記者工作的第一天,意外的,竟然也是最後一天……。 由於本片導演曾經長時間擔任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本紀錄片講的不僅是這四位攝影記者的故事,也是導演對新聞攝影工作、對生命價值的反思;當然,《睜開左眼》更是所有台灣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共同心聲。      導演的話:1998年,國內某家老牌的飲料公司,找來了港星何潤東拍攝了一部廣告片《夢想的開始__記者篇》,片中,何潤東在飾演一位剛畢業、但是認真學習的儲備攝影記者。終於,就在一次突發的新聞事件中,因為嚴重的交通事故導致所有電視台記者都被困在車陣、不知所措的時候,那個充滿夢想的儲備攝影記者拿起了拍攝帶,穿越重重的車陣,奮不顧身地跑向SNG車,讓這一則新聞趕上了頭條同時領先各台。於是,在英雄般的歡呼聲中,全新的識別證放在他的手上,他順利的當上電視攝影記者,開啟了全新的夢想生活。在當年,這部廣告片著實觸動了不少年輕的學子的心,電視新聞攝影記者頓時成為了大學生憧憬的工作之一,只不過廣告片中的橋段,與現實卻仍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基於攝影器材的重量與體能的負荷,台灣的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幾乎都是由高大的男性擔任,不過,他們陽剛的外表卻難與客觀的勞動形象連在一起。許多資深的攝影記者就戲稱自己是「扛著鋤頭的高級工人」。他們像乞丐般一整天蹲在特偵組前面,只為了乞求一個不到5秒鐘的約談畫面;而一段完整的畫面卻常常被缺乏經驗的文字記者寫的支離破碎,然後在二十分鐘之後重新完成剪接,這也是攝影記者們共同的無奈。為了突破此一僵局,極少數的人轉任文字記者、一部份人離開了電視新聞圈、而絕大部分的人礙於薪水收入繼續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於是,對於把最精華的人生歲月都給了新聞工作,一個擔任15年的電視新聞攝影記者來說,「什麼樣的事物是生命當中最重要的註腳?」這個問題成了很多人共同的疑惑。長久以來,觀眾所看到的電視新聞都經過了不只一道的壓縮與過濾,事件真實的樣貌當然是難以窺視。不過在這部紀錄片當中,我們清楚看到了目前商業電視台無法避免的「業配新聞」究竟如何產製?而這些站在第一線見證歷史的攝影記者們又是怎麼面對?除此之外,在製作紀錄片的過程當中,我也發現了一件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現象,那就是致力追求自由的電視媒體,一直標榜不畏強權、不畏勢力,不過,當我們希望拍攝紀錄片、拍攝他們的新聞產製流程,卻又是斷然拒絕、多所顧忌。也許,我所接觸的主管已經「習慣性」的把拍攝申請給過濾掉了,電視台的主事者根本無從得知這件事。但,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電視新聞究竟是被什麼樣的一個價值所主導?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一概「機械性」的拒絕拍攝申請?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電視新聞媒介生態當成一幅拼圖,那麼「電視新聞攝影記者」與「新聞產製過程」無疑的是兩片重要的拼圖,而紀錄片《睜開左眼》的最大貢獻應該就是,適時的把這兩片拼圖擺到它應有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