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下的反恐戰爭(上)
在911攻擊前夕,有400人宣誓效忠蓋達組織和賓拉登,然而,911之後,經歷了18年的反恐戰爭,如今信奉賓拉登理念的人卻比2001年的時候還多。究竟是哪些決定導致了911事件後的18年間,恐怖主義非但沒有被剷除,甚至更加擴大?關鍵的一刻是布希在911後發表的演說中臨時加上的一句話:「我們會對支持恐怖組織的國家追究責任」。在之後的國安會議上,布希勾勒出戰爭藍圖,想利用這個機會「擺脫」阿富汗、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家的恐怖組織。於是,對付911恐攻的行動,就被升級成全球反恐戰爭(GWOT)。然而,為了討好民意而宣戰的全球反恐戰爭,卻面對著一個致命的危險——你不可能打贏恐怖,恐怖不是實體;恐怖攻擊是戰術,是方法,恐怖主義的用意是恐嚇。用戰爭這個詞是抬舉恐怖份子,提升他們的聲望。前美國國防政策諮詢委員會主席李查‧裴爾指出,美國對恐怖主義宣戰時,只用戰術對抗威脅,卻忽略了背後的政治脈絡與意識形態的問題。歸根究底,恐怖主義的重點是傳播,恐怖行動不會從政治面改變這些受其威脅的國家,傳達極端的政治訊息才是重點。戰爭的邏輯讓美國進入阿富汗,並且就為了那句臨時脫稿演出的那句話「我們會對支持恐怖組織的國家追究責任」,美國堅持「政權更替」,主張要消滅恐怖主義的邪惡,重建阿富汗等國家,正如二次大戰後他們成功重建日本和德國。但曾在歐洲行得通的事,在阿富汗及伊斯蘭世界其他地方卻失敗了。強行推翻阿富汗與伊拉克等國的政府,結果卻讓自己陷入鎮壓叛亂行動中,難以脫身。正如一些人的預料,這場戰爭就像用鎚子敲打水銀、像是踢到蟻丘,隨之而來蓬勃發展的反抗,讓聖戰概念更加失控地散播出去。前國防部長倫斯斐在談阿富汗戰爭時,坦承:「這話或許讓人震驚,但我想沒有人預料到這樣的結果,沒有人瞭解或有概念我們要在那裡待多久、會有多少人傷亡等等……沒有人想清楚,沒人好好想過,我們就直接行動。」從賓拉登本人的聲明中可以看到,911恐怖攻擊的真正目標,並不在於炸毀世貿雙子星大樓,這些攻擊不過是個挑釁,用意是引誘美國在伊斯蘭教土地上開戰,讓美國人越陷越深、精疲力竭,同時激發廣大穆斯林人口的敵意。反恐戰爭是一場自我毀滅的戰爭,有如齒輪連動般環環相扣,重複著暴行與報復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