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第三集描述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生活求學情形,以及後來清廷不滿幼童日益西化,最後終止留學計畫、撤回小留學生的經過。
百年前美國東北部的哈特福德是機器製造重鎮,也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許多作家、出版商及教育家聚居此地,其中包括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而哈特福德也正是幼童旅美主要活動地。幼童抵達美國的頭一年,馬克吐溫就成為中國師生們的朋友。他不但設宴款待留學事務局副監督容閎,當幼童處境艱難的時候,馬克吐溫更極力相助。
一個百年的傳奇
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
一個古老國家的命運跌宕
照片中這群身穿緞袍、托著長辮子的幼童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一四0年前,這批幼童遠渡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開始了他們計畫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
為了儘快克服語言障礙和熟悉美國社會文化,留美幼童以二到三人為一組分配到五十四戶美國家庭中生活,僅僅一兩年時間,他們即與美國小孩同場競技,並迅速地成為各個學校的優秀學生,優異的表現讓美國人驚歎不已。據粗估,到1880年,共有五十多名幼童進入美國大學就讀,其中二十二名進入耶魯大學,八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三名在哥倫比亞大學,一名在哈佛大學,他們曾和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比鄰而居,曾受到美國總統格蘭特的親切接見。十九世紀末,當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刻,他們恰好被送到了那場工業革命的最前沿。
然而當半數孩子開始了他們的大學學業時,大清國卻突然提前終止原定十五年的留學計畫,全部留美幼童被召回國。當時,耶魯大學的二十二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賡兩人順利完成學業。
這批飽受歐風美雨薰陶的學子是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如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吳仰曾是開平礦務局總工程師;黃開甲是中國電報局總辦盛宣懷的秘書;吳敬榮、沈壽昌、鄧士聰和曹嘉祥投身北洋艦隊等。而在外交領域上,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中國,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梁敦彥任大清國外務大臣;梁誠擔任駐美公使,促成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回國後的這批西學所造之子歷經中國晚清政壇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國的榮辱興衰。